华·工坊 大咖说 ▎庄惟敏:我们用40年,走过了西方200年的路

2018-12-18 作者:



离华·工坊作品提交截止仅10天,从谈论建筑设计形式,转而关注竞赛核心本质与意义,第四期《华·工坊 大咖说》,解读攸关作品提交的要点与深意。



本期受访大咖是庄惟敏,本届华·工坊评委会主席,理论与实践的“双料院长”,建筑哲学与建筑方法的双重学者。

在华·工坊,我们透过庄老师的文而无声、质也无形,感受影响建筑界进程的力量




                                                        建筑师要给意义赋形

                                            把“诗意”用空间的“形”表达出来



C·Design:这次华·工坊的评委们来自各个不同领域,而您作为评委会主席会整合大家的观点,您认为这次竞赛应该传达怎样的建筑价值观?



居住是人类很重要的活动。要评一个居住建筑,很难说统一在某个标准,这也不是当今发展的潮流。



当今发展的潮流,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共生,既有对环境的尊重,对历史的传承,还有面对新的技术、新的未来,甚至慎独的人开始怀旧等等。



所以,怎么评呢?我倒是觉得要强调多元化。强调多元价值体系的共生,可以用海德格尔的一句话来讲,就是“诗意地栖居”。



两个层面的解读:“栖居”就是功能,人要居住,要理性、逻辑、功能合理,比如流线很顺畅、分区很明确、各种生理心理条件能够满足,这是建筑作为作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的内在品质。



但是还不够,还要“诗意”,就是精神层面的含义,也是今天人居环境更重要的价值走向。在满足使用功能时,还有对文化的崇敬,对历史的眷顾。就像莎士比亚讲的:“我们要给意义赋形”,建筑师要把这些“诗意”用空间的“形”表达出来,这就是建筑的境界。



这两者的结合,应该是很优秀的,至于追求精神层面的哪个层次、哪个目标点,其实是多元的。





C·Design:这次竞赛落地性的困难,您有什么要提醒参赛者的?



这次的竞赛,华阳提出这个题目很有意义,这也体现了大企业的社会担当。在建筑发展历史上,真正建筑的革新,很多是从地产商、从企业开始的。



确实,这个竞赛题目有点难度。第一个难度,是群体的概念。(建筑面积约)2万平米,不只是设计一个建筑,更要有城市设计层面的总体考量。而且,这个规模也要有社区公共空间的配套,这也需要参赛者有亲身的体验。



第二个难度,设置了三种户型,也体现了家庭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发展过程,有人们生命生活、家庭繁衍的延续性,这种延续性体现在空间的演变,应该是城市最小细胞生长的记录。参赛者或许要考虑建筑中单身贵族怎样拆分成二人世界,继续拼贴成三口之家,以后又将怎样拆分等等。



这种空间的可变性带来的整体的变化和影响,恰恰也是今天住建部,包括国家层面、政府层面鼓励的装配式和弹性化相融合。所以说装配式、弹性化以及模数化也成为这次竞赛隐含的条件,这也是考验参赛者专业敏感度的。





                                                                  城市化高速进程

                                             我们用40年,走过了西方200年的路



C·Design:这次竞赛关注年轻人居住问题,正是有感于当下社会问题,现在有关年轻人“逃离一线城市”的言论,您怎么看?



年轻人的逃离,最简单直接的因素是市场驱动,市场确实有不健全、畸形的地方,比如土地的稀缺造成房价的虚高,最终压力都转移给了消费者身上。



所以,有没有一种可持续的、带有弹性的、廉价的住房供应体系。我说住房供应体系,是要在产业链中去研究,比如使用一段时间可以改造成另外一类,或者弹性模块式的转变,在全寿命周期里,就变得比较简单,价格相对稳定。



但我相信,这种逃离是被动的,是年轻人不太愿意的。因为我们都清楚,从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城市化高速进程,我们用40年走过了西方200年的路。事实证明城市仍旧是创新的基地,仍旧是聚集了最多社会财富的地方,所以城市仍旧是吸引我们年轻人的场所和原因。



既然这种逃离是被动的,那么把不得已而为之的原因,一点一点化解掉,自然也就不存在这种现象了。





C·Design:在当下环境,有学生请教您是留在一线城市还是离开,您会给怎样的建议?



我现在给他的建议是:可以先回到二三线城市去。因为资源现在的高度密集,导致了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公,把很有限的精力和财力浪费在资源的博弈上,时间成本是不合适的。



人的一生太有限了,第一桶金的积累、短时间的积累在二三线城市的机会更大。当然,我相信他们在二三线城市也会不断自我发展。



说回一线城市,深圳是不太一样的,相对年轻,也没有形成特定的套路,是创业者的天堂。







                                                       全过程过程咨询的机会

                                                            放手给建筑师去做



C·Design:不少优秀的建筑学子毕业后,选择去国外知名建筑事务所,在您看来,中国的建筑设计体系,与国外大事务所的差别在哪?



这是一个普遍性和代表性的现象。其实,现在国际知名建筑事务所有两种公司,一种是明星事务所,年轻人去到那里,成为为明星服务的一部分,往往会失去自我。



一种是大型的综合事务所,并不强调个人,多年来经营非常独特的企业文化,但年轻人一旦离开这个公司,离开这种文化的 氛围,可能就会丧失在创作层面上的支撑,就不知道怎么做了。



比之下,国内体制内的大设计院,除了建筑创作,还肩负人才培养的责任。从我们这些大院里出来的建筑师,无  论什么层次出来的,都会学到大院应该具备的东西,这是非常独特的。



C·Design:现在国内推行建筑师负责制,您会给怎样的建议?



很重要的一件事。住建部明确提出建筑师全程负责制,或者叫全过程工程咨询。



以往我们建筑师只是注重设计这个环节,按照任务书、业主、开发商给出的任务去做设计。原来常说的“我满足了任务书的要求”,现在看来远远不够了。从前期策划、规划、设计、督造、监理、运维到使用后评估,是完整的闭环系统,在国际建协(UIA)也明确了这7个核心业务范围。



建筑师要讲负责,就要对项目负责,对全过程负责,这样的闭环过程,才能形成一个职业建筑师完整的职业体系





C·Design:对于建筑师的职业培养,像华阳国际这种民营企业的人才培养,除了给实际的项目,还可以给什么?



实际上,给他机会就可以了。把全过程工程咨询的机会,放手给建筑师去做。



如果缺乏这方面的人才,可以和大学合作去办,比如在高校设置全过程咨询的奖学金,做职业教育,这也是各个大学都正在研究的问题。



C·Design:从现在开始努力去做,我们需要多久做到住建部提出全过程工程咨询的要求?



中国有一个特点:如果自上而下通过政府来做这件事,就会很快。如果是民间去做,就需要市场推手,这在深圳应该很好,只要有市场需要,就有很大的动力。



政府这边,已经明确了建筑师全程负责制出台,全过程工程咨询也都会实施。现在的前策划和后评估纳入法律程序的课题,也正在进行。这件事,指日可待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