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坊 ▎设计竞赛工作坊开展,让创想走向建造

2019-03-25 作者:

3月22日 2018华·工坊国际建筑设计竞赛,迎来了期待已久的颁奖仪式暨工作坊。

本届竞赛以“创想青年家”为题,不仅是一场建筑形式上的美学较量,更是一场以想象力和创造力探寻建筑对时代问题的回应,实现建筑师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自发起至今,引领设计师群体对现实展开深入思考,激发创想性的解决思路,是主办方不变的初衷。

为此,华·工坊组委会邀请6支竞赛等级奖获奖团队及指导教师抵深加入竞赛专题工作坊,与华阳国际优秀设计团队一起,展开多维碰撞与探讨。

正如华阳国际集团董事长唐崇武所言,“希望年轻的设计师,通过这次活动,真正感受到建筑不仅是方案设计,更是工法、结构、材料的集合,也真正了解到全过程落地,在此留下美好的回忆,迎来更好的未来。”

 

东莞建筑科技产业园实地考察

 

设计工作坊


方案汇报



以青年标签为导向,进行场景设计

 

对于实际建造而言,明确青年对理想生活的定义尤为重要。基于青年喜好标签,工作坊对公寓的场景空间展开了畅想。

 

想让共享空间真正为青年人所用,除了日常功能设计,可借助AR等数据手段丰富空间体验感。在制造“遇见”式交流之余,更可以从“大隐隐于市”的需求入手,开辟置身公众的独处空间。在居住配套上,可根据群体差异化,规划儿童角、个人展览空间,满足家庭生活和个人价值的需求实现。

 



 

基于兴趣,塑造可持续共享空间

 

青年公寓产品领域中,千篇一律的设计容易使共享空间产生巨大的浪费。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是否读懂了用户的兴趣分布。

 

在工作坊中,讨论成员将共享功能分为功能型和享受型两种层级,让不同兴趣空间分布在建筑当中,通过兴趣自主选择,合理分布住户,进而激发共性群体的交流,达成理想生活方式。除此之外,共享空间可根据用户诉求,转变功能,保证空间活力和可持续性。

 

 


为户内空间释放找到尺度

 

在传统全共享空间之上,有无不减损生活品质、进一步释放户内空间的可能?基于此,工作坊提出了差异化的“半共享”式户型设计。

针对单、双人间户型,厨房等需求较弱功能可进行全共享设计。而对4-5人的家庭住户,厨房的共享使用则仅限2者。基于住户差异化,工作坊重新规划了户内设计空间,在不共享功能空间探讨松动可能,并在范围舒适的基础上规划设计。

 



重回竞赛,让最初创想升级迭代

 

竞赛虽然结束,但对设计和建造的思索仍在发酵。工作坊成果汇报中,6组获奖团队将过去两天对于竞赛任务的新思考全面铺展开来。

 

1.因兴趣集聚的生活舞台

——于洋、陆超、李家加

从戏剧理论中获取青年公寓的灵感,并在建筑设计中灵活改造。将古村落的隐含秩序提取,形成设计逻辑——青年人因兴趣形成集聚,相似互补,在多元空间里上演丰富多彩的生活。

在工作坊中,通过进一步优化原本设计,缩减公共空间占比的同时保留功能优势,并对共享过渡层级进行探讨。


 



2.城市中的人情家园

——姜晓艳、余文婷、高坤铎

通过不同模块组织方式还原三种传统居住模式——合院生活、胡同生活、庭院生活,填补城市青年缺失的归属感。

优化过程中,在保留原有理念基础上,小组成员考量实际地块特点,尝试全新规划,合理化配置居住模式,并让户型设置更加模块化。

 



3.联结城市、自然、家

——戴佳佳、周腾飞、梁钊恒

 

以中心公共空间为核心,打破城市、自然和家的界限,创造新的建筑形象和居住体验。通过模块凹凸和杆件的组合建立平面、立面和结构之间的联系,以立体公共空间的布局方式,使整个建筑更具活力和生活气息。

经过深入探讨,小组成员延续“博古架布局方式”,深化基础单元与辅助单元之间的组合关系,充分结合基础单元的私密性和辅助单元的共享性,丰富套型组合,强化了空间联系。

 



4.城中村优化新范式

——丁哲、张涵之、江荆宏

 

在精致城市面孔下,保留城中村原始空间尺度和生活方式,强化高层建筑优势,并通过尺度、模块以及公共空间的变化,丰富空间关系和属性,形成村中城概念。

工作坊中,成员们从面积、容积率、空间氛围等角度,理清共享空间层级;融合交通空间与共享空间,强化青年公寓集约性。

 

 

 

5.让使用者更积极参与“家”的营造

——张文轩、唐萌

 

5.4mx5.4m户型模块中,结合复合轴网和空心结构柱,对应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最大化居住单元的灵活性,让使用者更积极参与“家”的营造。

 



6.高密度居住生活的相逢新模式

——范明、吴家杰

 

从地方气候出发,整体考虑园区后续发展可能性。设计引入廊桥,连接公寓与湿地公园。在常规3.6mx3.6居住模块中,竖向穿插设置空中平台,解决青年居住生活同时,创造更多相逢可能性。

 

在设计工作坊中,小组成员最大化利用景观面与适应地方气候,将更多公共空间设置于公寓北面,将更好的朝向留给居住空间。建立空中廊道系统,考虑园区未来发展可能性。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