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公共空间

2022-04-11 作者: 华阳国际编辑部

这一波疫情来袭,所有人猝不及防

商场、公园、书店、美术馆纷纷关闭,

高空平台、街角小广场、开放商业街区,

成为难得的呼吸之地。


疫情让人们对公共环境有更高要求,

以往不起眼的细节,忽然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

设计师也需要在模糊的理念中找到清晰的方向,

让建筑以更开放的姿态,参与到城市生活圈的活动。




商业综合体


疫情对实体商业的冲击显而易见,商业综合体融合生态、鲜氧、绿色、开放逐渐成为设计主流。一方面, 公园、艺术、运动等元素结合商业,以情景式、体验式、 为城市与人创造一个连接彼此的纽带;另一方面, “mall+街区”的建筑形式,也塑造了更好的通风采光环境,带给消费者更舒适的购物体验,在疫情之后给足“安全感”。



让商场不再封闭

华润城·万象天地


设计深化一直坚持“mall+街区”的概念,地块内部设置High Street、Parkway和Boulevard 三种尺度各异、街景特色不同的道路网络,通过室内外空间的过渡与转换,让消费者可以在这里享受到漫步式的舒适体验。同时,多元复合功能的空间组合、公共网络的有机串联,重塑极具空间品质的新城市聚落。



公园融入商业

光大北京中关村广场


设计充分利用中关村广场公园这一片 "城市绿肺" ,将商业体向城市界面打开,并以“地下空间地面化”的理念为核心,通过减量手法,把地下空间全面打开,形成“公园+商业”的形态,访客从地铁走在其中,将沉浸在一个城市公园之中。体验设计优先考虑人与建筑环境的互动,打造集科技、人文、绿色于一体的城市目的地。





星空跑道创新商业场景

武汉海伦堡海悦世界


设计结合城市规划集中绿地,引入“强主题”吸引城市客群,围绕“生态、运动、艺术”等强化消费体验。通过错落、开放的空间层次,营造丰富的流线体验;结合建筑形态,制造爆点,以一条“星空跑道”螺旋上升至屋顶,人们来这里不仅可以购物,还可以在漫步、运动里感受日常生活的悠闲。



游购结合的购物体验

龙光玖龙台


规划打通绿环与城市的视觉联系,形成开放、通透的视觉通廊,创造更好的城市生态环境界面。总平面布局强调各区功能的交融与互动,通过一条S型商业主街,精心布置的景观步道、连桥和二层连廊组合成的完善慢行系统,打造游购结合的沉浸式体验。






办公/产业园


疫情,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空间对于工作方式,尤其是协作方式起到基础作用,未来,实体办公/产业园建筑会更加空间的互联、共享、多元体验的塑造等属性,以促进人与人的交流、创意的产生,真正激发场所价值;同时,绿色、生活感的垂直社区形式,不仅适应高密度对建筑高度需求,也以更接近自然的生态,打造舒适的高空氧吧,提升员工幸福感。



绿色创意枢纽

华阳国际总部大厦


设计从首层架空地面到塔楼阳台露台,以绿色元素贯穿项目内所有楼层并于各建筑东西两侧形成绿色垂直公园,连接山与城。同时,首层架空作为室外展厅,将全年向公众开放,可举办各种设计、艺术及文化活动,打造深圳作为设计之都之城市名片;二层架空结合慢行连廊统筹设计,进一步与市展厅形成空间互动。







自由的装配式办公

东莞产业园研发楼Dream Office


作为装配率高达76%的办公建筑,设计希望方案可以体现装配式建筑的高效,又不拘泥于形式变化。在绿色建筑设计思维下,以更加灵活、开放的内部空间变化,赋予建筑持续的生命力。设计设置双阳光中庭,不仅组织了合理的交通流线,更是光和风进入的空间。同时,室内外组织半围合的南侧室外庭院、地下庭院以及建筑西侧的空中退台,在建筑中创造出了舒适的办公生活环境。




公共精神的科研场所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新大楼


基地位于南山高密布局的科创片区,周边围绕大量办公楼,为突破高密度、高容积率、用地局促等限制,设计采用对角线“双塔”布局,缓解城市密度压力,避让周边建筑,形成良好的视线通廊和城市空间格局。同时,以自由组合的多元办公产品、空中休憩绿化平台,打造前沿、人性、灵活的办公场所。




生态共融的空中街区

龙华竹园产业园(龙华人才街区)


设计裙房通过城市绿窗的打造,优化了场地微环境,也塑造了网红标志性场所,通过立体庭院、多层次绿化、景观连廊等设计手法,使园区与周边景观条件有机融合,在场地空间比较有限的情况下,引入极为丰富的景观体系,打造生态共融的新视界。



空中叠苑改善微气候

湾区产业投资大厦


基于高山流水概念,设计将生态理念从公园、裙房退台逐级延伸至错落堆叠的BOX之中,形成全新的立体式园林,让建筑充满绿色,营造宜人的微气候环境,推动办公品质升级,构建具有极佳辨识度的“空中叠苑”。同时,叠苑不但提供空中绿植景观,也为使用者创造了效果极佳的观景机会。




自然的力量或许很难抵御,我们能做或许就是提升城市空间系统的韧性,建筑可以承担更多公共责任,以更灵活地适应动态变化的生态、社会环境,相信设计细节上的一小步,就是城市未来的一大步。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