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国际唐志华:高密度校园设计破题之道

2023-01-04 作者: 华阳国际编辑部

 

 

12月18日,由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中南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主办,新建筑杂志社、华中建筑杂志社、维科产业创新研究院协办的“聚焦前沿:教育建筑创作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于线上举行。会议通过分享当代教育建筑创作经验和研究思考,明晰当前教育建筑创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展望教育建筑发展的趋势和热点,为进一步推动教育建筑的建设作出贡献。

 

会议由何镜堂院士致辞,刘剀教授主持,华阳国际设计集团总建筑师、副总裁唐志华受邀出席,分享华阳国际近20年高密度校园设计探索的实践经验。

 

与会嘉宾线上合影

 

唐志华总建筑师


 

演讲摘录

 

01

高密度校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深圳作为高密度城市的代表,教育建筑所面临的现实条件持续严峻:人口不断涌入与巨大学位缺口之间的矛盾;校园规模随配套设施增多而扩张;建设用地紧张、条件复杂带来设计难度大。

 

教育建筑走向高密度,这是城市化进程的结果,社会必然的趋势,也是深圳在内众多城市共同需要面对的课题。在重重限制之中,怎样建构建筑空间,使其不至于失却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塑造能够容纳身心健康发展的高品质空间,是当下建筑师思考重点。

 

 

 

02 

在逼仄的场地,创造开放的空间

深圳市龙华区教科院附属实验学校


项目首先面对的,是有限的空间资源与不断增长的空间需求的挑战。场地除西侧紧邻城市主干道龙华大道外,其它三面都被高密度的城市空间包围。

 

为避免超高层对校园造成的遮挡,学校放置于靠近城市主干道一侧,设计采用“窗口”的概念,运用简洁的格构式语言,建立基本的形态秩序,彩色洞口随意布置其中,这既是学生多彩的活动空间,也是观看城市的窗口,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噪音影响。建筑在面向运动场一侧(东侧),以“书山叠翠”为设计意向,将资源中心设计成层层退台的形式,根据校园生活故事线打造不同的空间动态,让学校在逼仄的场地之中,依然保留开放活泼的气质,提供可以对话、可以交流的成长空间。

 

 

 

 


 

03

以共享理念,消解巨型校园压迫感

深圳外国语学校宝安学校

 

项目是102班的“巨无霸”校园,当下深圳规模最大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校园的小学部与中学部分别位于两地块上,被一条市政道路分开。两校相邻的规划条件,在交通、资源分配等方面都会产生问题。于是项目组提出“地上地下双重互联”的城市设计策略。学校地下二层完全打通,两地块之间设置位于二层的跨街平台,形成贯通南北的共享活动平台,城市道路在平台下方穿过,互不影响。两个校区在首层不连通,保证城市道路的畅通。


面对局促用地,设计运用了垂直延伸的策略,包括首层架空,退台设计、地下空间开发等,希望能达到空间多样化和土地效益最大化,为学生的成长留下充足的空间。

 

 


04

立体复合视角,化解场地高差劣势

深铁璟城学校

 

项目场地内10米高差,其中一半用地位于地铁盖上,只能布置运动场。而仅存的地面空间在规划退线后仅存约不到1.3万平米,需在此范围内完成一所6.6万平米的72班九年制学校,容积率超5.0,建筑设计难度非常大。


因为只能基于10米平台上设计,设计提出了“天空知城”的方案概念。面对高差,提出“双首层“策略,利用裙房组成的基座形成两级地面,释放大量“地面”活动空间,架空层连接地面,让校园最大限度在水平方向延展,从而获得了统一校园空间,也维系了校园与自然环境的亲近。垂直方向,采用“多层次空间策略”,组合出“地面-资源中心-架空层-图书馆-空中平台-教学楼-屋顶花园”7个层次的活动空间,立体的功能重叠带来高效便捷的功能流线,也让校园场景更加丰富生动。

 

 

 

 

05

多层级共享,建立高中园个性

深圳高级中学高中园

 

面对紧缺学位,“高中园”模式,是一场典型的深圳创新实践探索。华阳国际负责其中深圳市高级中学高中园的设计任务,高中园由理慧高中(54班)、文博高中(60班)、创新高中(48班)组成。设计确立一条主轴,以“创客中心”为校区核心节点,三座学校的教学楼围绕其进行布局,再由此向外延展出学生宿舍、田径操场,以及其他辅助设施。同时,通过“城市级共享、园区级共享、校区内共享”的三层级共享,确立学校与学校、学校与城市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其成为相互关联、充满个性的整体。

 

 

 

///


校园空间,学生成长生活的地点,是其观念精神、生活习惯的生发之所。即使是在高密城市之中,也应坚守其对使用者的关怀,为学生塑造自由徜徉的天地,也为高速运转的城市,留存人本主义的空间载体。


注:文中所有信息和内容均为纯文化交流所用,非项目实际实施和批复许可,不构成销售承诺和交付承诺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