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国际朱鸿晶:用价值思维打造设计诗意

2022-11-23 作者:

【编者按】华阳国际20余年,为城市创作经典建筑的背后,是永不懈怠的创作精神,是一代又一代满怀热爱的创作者。我们探访华阳创作者们,淬炼其中的设计思维,细数创作的背后故事,从中照见更细微的灼见和更远大的理想。


Zhu Hongjing

朱鸿晶

华阳国际设计集团设计副总裁

集团创作中心主任委员

深圳公司副总经理,国际三部主持设计师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工程师

深圳市勘察设计行业专家库资深专家

深圳2021年度十佳青年建筑师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校外导师



01.

“每个场地都可能做出爆款”


Q:我们发现,您的作品很多都有一个特质,就是在面对一个不太理想的区位时,总能通过设计提升市场价值,是如何做到的?


朱:其实这么多年来,我们没有遇到先天条件“满分”的项目,也从来没遇到过先天“零分”的项目,任何一个场地,都存在局限,也存在可发掘的亮点。设计的价值,首先就是要发现和化解各种可能不利因素,同时挖掘项目的亮点逐级放大,用设计为项目增值。


我的团队大部分项目都是地产类设计,这些项目需要直面市场,要经得起客户、规划审批部门、使用者的考验,最终还要经得起城市发展的考验。当我们面对项目面对的先决条件,我们一般用价值思维,去寻求项目本身的场所感、价值潜力、产品配比、周边关系,从规划层面去发掘场地价值最大化,回应城市跟建筑的关系,形成诸多条件的联系与共鸣。


比如深铁阅山境,一个市场初始期待度并不高的场地,有人戏称这块地为“呼啸山庄”,我们仍然做出了设计突破,在常规高密度的建筑中,把不规则的地形,变成城市与山景对话的界面,形成自身的稀缺条件,再加上精细化的细节设计、领先的产品力,最终成为了深圳市场上的网红精品住宅。


总之,每个场地都可能做出爆款,就看我们怎么用心琢磨,“局限性”也是发挥设计价值的重要杠杆。



深铁阅山境



02.

“暂时跳出创作二字,其实更有思考空间”


Q:刚您提到的“价值思维”,可以展开说说么?


朱:对于我自己而言,参与的是规模较大、综合性较强的项目,往往直接取决于城市某个片区未来的发展定位,也与社会经济生活和城市发展紧密相关。所以很难纯粹地从建筑学的美学、技巧、观念层面,去“创作答案”。


客户把投资巨大、规模巨大的项目交给我们,其实也在期待更多价值层面上的复合性,包括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可持续价值等等,我们可以在这些综合诉求的前提下取得一个综合性的解决方式。当然,即使在最市场化的建筑类型的设计之中,也要尽力做到一定的人文和诗意。


或许,建筑师暂时跳出“创作”二字,有更大的思考空间。所谓价值思维,也可以说是开发思维,就是从更综合维度来理解项目的痛点,比如地理位置、成本控制、竞品差异化、户型空间、社区动线、规划格局等等,我们要做到在复杂的判断之中,出手稳健,让设计超出期待。


比如恒裕金融中心,位于深圳湾后海头排,设计需要考虑整个位置的极限价值判断,以及与城市景观的巧妙处理。我们首先在城市规划层面做了一个对城市高度的修正,从开始设想的200多米,到一栋300米、两栋250米,修正的逻辑是对未来天际线的判断,把整个朝向东边的价值做到最大化,是对地产开发和城市环境的整体平衡。



恒裕金融中心



03.

“从城市关系角度,看待建筑设计逻辑”


Q:在您眼中,深圳是一座怎样的城市?有哪些设计趋势?


朱:我从小学来到深圳,从90年代到现在,看着深圳一步一步变成高层建筑集群,到现在可以为这座城市做建筑设计,非常感恩。


在我的理解,深圳有一种进取性,从最初只是享受贸易的优惠政策,到现在成为在设计、文化上活跃的高点,这是一种逐渐成长起来的自信。一方面我们看到深圳的高房价,另一方面开发商之间的“产品竞争”,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设计的精准度也随之不断提高,中国原创设计也越来越自信,这对整个设计行业来说是好的现象。


谈到具体的设计趋势,一个是地产产品的体系化趋势,比如我们在服务华润湖贝旧改项目中,对产品标准体系的研究已经到了更加成熟的阶段;另一个是体系化趋势表现为产品的成熟度越来越高,各个细节磨合的程度越来越精准,地产产品更加混合多元,比如我们正在设计的天安云谷三期,不是单纯的住宅,而是承载整个片区完善配套的复合功能,如公交站点、公共服务、老年设施等等,对设计的要求也非常高。所谓的混合化,也可以理解为,今后的项目越来越需要承担“城市功能”,或者从城市关系的角度去看待某个单一地块的开发设计逻辑,赋予更加多元的功能和使命,由此带来未来街区的活力。


华润湖贝A4地块


天安云谷三期



04.

“把背后的功夫做细致”


Q:我们粗略算了一下,您的团队30+人,6年里完成了近500万平米建筑面积的项目,您是如何做团队管理的?


朱:听到这个数字很惊讶,我自己也没算过。2016年刚来华阳的时候,团队只有两个人,要让自己在市场上有话语权,必须拿作品说话。入职华阳第三年,我们有两个原创项目在集团拿到了“年度十大原创方案”,公司看到了我们团队的潜力和韧性,市场也有了好的反馈。从两个人到10人、20人、30多人,整个历程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所以我心里比较有谱,它不会随着某些市场因素的膨胀或下滑而发生大的波折。


这么多年,团队的核心骨干还在,这是我的幸运。我们团队有一个共识,就是尽最大努力做些好作品,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把背后的功夫做细致,保证出品。


有个细节,我一直记得,华阳20周年,我们团队被公司邀请去拍摄《创作之路》,整个拍摄过程,大家很开心,那种团队的氛围,很珍贵。


朱总团队


《创作之路》拍摄现场



05.

“完美不是一开始就有,在于步调的协调”


Q:与此同时,您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也是深设协女建筑师分会的副主任委员,还是深圳大学建规学院的校外导师,多重身份如何平衡?


朱:每一件事情都有对应的验收标准和时间期限,很多完美的成果不是一开始就完美的,有个持续和迭代的过程,自有节奏和步调,我就是努力让这些步调彼此协调。


当然,实际做起来还是不容易,但我一直认为,这些身份之间是彼此促进的。比如说,带团队跟带孩子其实是类似的;在社团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彼此会有学习和感应;在大学跟学生们一起交流,发现有这么多对专业热爱的人,也会有好的回馈。生活中很多细节跟设计是相通的,自然而然地会出现很多共鸣点、激发点。


我们不只是要做到身份的转换,也要做好情绪和心理建设,把工作、家庭、育儿、生活都理解为人生的美学和修行。


和家人一起录制儿童节诗歌


和女设计师分会建筑师在一起



06.

“热爱你所做的事情,持续投入下去”


Q6:有哪些心得,可以分享给即将毕业的建筑学子?


朱:我选择建筑学专业时,其实并不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但有一点明确的是,我比较喜欢有创造性的工作,建筑设计肯定是充满思维挑战的行业。到今天,也没有预想到会这么忙,项目会越做越大,越来越复杂,就是“痛并快乐着”这种感觉。


对于即将毕业的建筑学子,最重要的是,一定要热爱你所做的事情。现在就业的压力比我们当年大,但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准和视野也提高了,年轻人是可以在工作中找到感兴趣的细分领域,持续投入下去,找到自己的事业发展方向。


我是深圳大学毕业的,又回到深大做校外导师,希望把职业经历中的真实经验和各种不同维度的思考带给学生,我们用更加多元化、社会化的语境来看待自己的专业,未来是非常广阔的。





注:

1.感谢上海伴步文化对本文的研究贡献,转载请注明出处

2.以上项目仅为部分选录,部分效果图为过程中方案

3.本文所有信息和内容均为纯文化交流所用,非项目实际实施和批复许可,不构成销售承诺和交付承诺


最新新闻